爆發式增長數字背后的深意
在這些已經實現的“數字”背后,是值得研究的問題。當前,政策的引導優勢正在全面顯現,滲透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,包括產業發展的角度、來激發用戶的角度、基礎設施的完善、商業模式的開拓等等。
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正在這些政策引導下不斷進步,走向更為成熟的階段。可以肯定的是,一些細分市場的產品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市場的認可。A0、A00級電動車已經開始從接觸市場到逐步走量,一方面已經得到了用戶的認可,社會對電動汽車正在逐步接納;另一方面,也可以看出基礎型的電動車技術已經較為成熟,能夠滿足基礎使用需求。
當前,很多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開始取得進步和發展,究其原因,既有國家政策感召力的影響,又有外部環境發展的壓力,例如霧霾等污染問題的倒逼的力量。這些外界條件,讓作為市場主體的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感受到一種趨勢:清潔能源的這條路必須要走,清潔汽車的路必須要走,新能源汽車的路必須要走。
兩個令人擔心的問題
來自發展的挑戰和困難,總結起來有兩個令人擔心的問題:傳統優勢汽車企業發力遲緩,以及企業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反而忽略技術投入。
一些曾經在國家“863”、“973”規劃時就積極參與進來的骨干汽車企業,雖然過程中參與程度較深,但是考慮電動汽車替代原有燃油車的時候,便變得猶豫不決、躊躇不前。一些新生企業,在電動汽車發展過程中看到更多機遇,將其作為一個自己實現超越的重要機會。雖然各有各的考慮角度和商業策略,但是從國家發展戰略來看,電動汽車發展的確是中國汽車行業縮短與國際技術差距、實現新突破的重要機遇。
發展速度快得有點兒讓人擔心,有的外媒報道中國的電動汽車甚至超過了德國。雖然數量上實現了超越,但是實際上中國汽車文化,尤其是電動汽車的技術積累上還有很大差距。根據以往國內行業發展的經驗,過度快速的產能擴張,很容易讓企業把主要資源吸引到如何擴大規模上,從而忽略了技術投入和創新。沒有技術的基礎,是很難有優勢競爭力的。
鼓勵“新來者”后來居上
當前,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還是一個高度依賴政策型的市場,這種傾向將逐步被回轉。為了鼓勵更多市場選擇和市場行為,國家對電動汽車產業的激勵補貼政策開始出現“退坡”趨勢。單純的政策驅動市場,將轉變為政策市場雙驅動的市場。
在這個背景下,一些電動汽車市場的新加入者積極嘗試各種探索,雖然“燒錢”在做,但是眾多企業卻通過試錯的過程分散了行業試錯的成本,由全社會來分擔。這種試錯行為應該鼓勵,讓新來者推動市場向前發展。不過,為了避免短期投機行為,政府還需要實施嚴格的監管措施,懲罰假冒偽劣和粗制濫造,從而規范整個電動汽車市場,保持一種良性的產業生態。
為此,一些地方保護問題要竭盡去避免,防止由此帶來的市場負面影響。各地方通過開放的姿態,鼓勵有競爭力的新興企業形成自主發揮的空間,鼓勵市場內的良性競爭,實現優勝劣汰,讓那些有實力的企業脫穎而出,后來者居上。
認清發展的現狀和事實
鑒于新能源汽車行業擁有較長的產業鏈和發展周期,全社會包括涉及的諸多部門、諸多行業、諸多產業需要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預期。
國家政策是雙向的,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,既有正面的鼓勵,又要有反向的倒逼。關于電動汽車生產商、充電樁企業的補貼還會繼續,不過會慢慢出現退坡;與此同時,用政策倒逼的措施限制傳統燃油車的過量發展,有可能是燃油消耗量限制標準問題,還有一個零排放的標準問題,讓傳統車企意識到燃油車是碳排放,需要支付更多成本。
從目前來看,一些小型電動車已經開始實現市場化導向。這一細分市場里,電動車的使用成本相比傳統燃油車已經具備了更為明顯的優勢,并且在技術水平上能夠滿足需求,不斷成熟起來。不需要補貼鼓勵真正的市場行為,或者用政府采購的方式鼓勵這些小型電動車的發展,從點到面,打通縱向產業發展,或許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動車產業發展道路。 文章轉自網絡